来源:媒体滚动
来源:光明网
归根结底,就是要让这些年轻人真正与县城产生有机联系,融入当地的发展体系中。也唯有如此,“抢人”背后的青年人才政策红利才能更长久地释放。
光明网评论员
“抢人大战”正从新一线、二三线城市蔓延至县城。
有媒体报道说,山东德州日前发布年事业单位优秀青年人才引进公告,其中宁津等7县拟引进人,学历要求最低为硕士。江苏东北部的盐城市阜宁县,也瞄准北大清华等名校引进人才。而在此前,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因“豪气”的人才引进补贴以及清一水来自名校的“豪华”人才引用名单,已引发了一波围观和热议。
宁津县人民政府 曾几何时,在彼时年轻人的选项中,“征战北上广”是唯一至少是第一选项,现在“回流县城”出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择业考虑中。在县城“抢人大战”的信息拼图中,当下严峻的就业形势被视作年轻人择业行为之变的主要驱动因素,回流县城似乎是年轻人不得已而为之的次优甚至无奈之选。在类似叙述中,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多少都能读出一些“失意”甚至“失败”的味道,这个群体也多少被贴上了贪图安稳、“高能低配”的标签。
毋庸讳言,当下高企的就业压力,叠加经济下行压力以及疫情影响,确实对大城市的就业机会造成一定的挤压。在新闻媒体的报道中,那些选择回县城就业的年轻人,也确有一部分是基于现实的选择。但回流县城的青年,本身就是异质性的群体,不能否认,有人追求稳定安逸的生活节奏,看重个人发展与代际情感需求的平衡等等。在长期的社会传统“成功学”叙事影响下,我们更容易对“主动求发展”的人生观给予掌声与鼓励,而对“被动求安逸”的人生选择则没那么宽容。
铺天盖地的县城“抢人”报道,多少渲染了社会的就业焦虑,并引发关于过度教育的争论。但其实,如果抛开这种特殊节点的“聚光灯”效应滤镜,拉长时间坐标轴,就不难发现,年轻人回流县城早已作为一种趋势或隐或现。近些年,“选调生热”持续,不少年轻人投身基层治理和社会公共服务;还有一些年轻人回县城当起了“新农人”和“创客”,成为异军突起的乡村振兴新力量。
这些县城里新来的年轻人,可以算是县城新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进入,既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向基层下沉的大背景下,基层对优秀人才渴求的大势;也打破了这个场域固有的一些关系结构与规则,或形成“鲶鱼”效应,激活基层治理活力。选择县城而非竞争激烈的大城市,本质上就是一次错位竞争,县城里新来的年轻人或能更从容进行职业规划,积攒人力资本,实现个人发展。就他们在县城这个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位置来说,他们个人的发展,就是县城发展的重要人力支撑。
对于大手笔引来了年轻人的县城来说,能不能让他们留下来,似乎是更为关键的考验。随着时间的推移,名校毕业生头顶的名校光环终会消退,而招录时丰厚的年薪、可观的补贴所产生的获得感也将淡化,人职匹配度、工作及政策环境、人才发展的制度安排及保障等等,将成为这些年轻人评估工作性价比的新指标。而后者包括但不限于县城精神文化产品、教育资源等供给的丰富、消费环境的发展等等。归根结底,就是要让这些年轻人真正与县城产生有机联系,融入当地的发展体系中。也唯有如此,“抢人”背后的青年人才政策红利才能更长久地释放。
借用“青年友好型城市”的概念,或许有必要提出建设“青年友好型县城”的命题。而破解这一命题,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