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76万毕业生的抉择能下亦可贵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路线 http://m.39.net/news/ylzx/bjzkhbzy/

马上又到一年毕业季。

今年的就业形势,教育部很早就提到——复杂严峻。据统计,这届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万,首次突破千万大关。

一边是历年规模最大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一边是宏观经济承压,对身处其中的个体而言,如何顺利度过“最难毕业季”,确实是一场考验。

01

“下不下”

最近,两个新闻引起热议。

浙江省遂昌县,一个常住人口不足20万的小县城,24个工作岗位招聘,入围人员几乎全部来自双一流高校。他们中有4名博士、19名硕士,本科毕业生仅1人,而对应的岗位除了专业技能类,还有一些乡镇、街道的基层工作岗。

许多人对名校硕博毕业生“下基层”不解:父母供养读书这么多年,就为了最后在街道当个基层员工?何不去更大的舞台,施展所学?

县城招聘的竞争之激烈,也让一些人对整体就业环境不甚乐观:名校毕业生都去街道基层,自己能去哪儿?

结果,就有专家出来建议,双非院校本科生不要介意“下工厂”。

“先找份工作再说,不要嫌技术员下工厂不好,能下工厂就下工厂。双非很难在一线城市留下来,可以去新一线城市找机会。”

一个是“基层”,一个是“工厂”,对名校毕业生和双非毕业生而言,似乎都是“下”等选择,降低了身段。

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下基层”“下工厂”的说法(而非“去基层”“去工厂”),实则隐含了对基层和工厂的俯视心态。

语言传递出来的倾向,很可能误导刚毕业的大学生,让他们的理想与现实产生更大隔阂。

02

能“下”本身可贵

舆论对大学生,尤其是名校毕业生的追捧,与毕业生的现实适应能力,存在一定错位。

一个博士毕业生初到一家企业,可能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更高的视野,但遇到某些具体的操作,还得向老师傅请教学习,才能逐渐成长。在街道或乡镇或工厂,无论是管理岗位还是专业技术岗位,面对的是与高校完全不一样的环境,解决的是实实在在的问题,只要肯学习进步,基层的锻炼十分有益。

若抱着名校光环,不肯“下”、不敢“下”,甚至耻于俯下身段,知识只是无用的知识。

只有真正沉下去,才知道价值和才华施展之地,不只有省市的厅局单位或强企业。任何一个基层岗位,都是毕业生大有可为的地方。

砌砖匠砌成大国工匠的人有之,基层销售员成长为知名企业CEO的人有之,从最平凡的工作做出卓越成就的人有之。最怕的是,一些人受周围环境的评价影响,认为自己“下基层”“下工厂”失了身份、掉了身价,就索性混日子,凡事不积极,破罐子破摔。

敢“下”、愿“下”、能“下”,不好高骛远,是金子总会发光。

03

选择踏实

每个人都身处时代中。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顺着时代的潮流走。

20世纪80年代,国企是人人羡慕的铁饭碗。90年代后,民营经济的活跃,让下海经商的赚下了第一桶金。加入WTO,外企成了香饽饽。现在,考公考编考研的人群,一年比一年拥挤。

走上任何一条道路,自己能够确定的,就是踏踏实实地走下去。

远大的理想应该有,但理想的实现必须建立在现实的磨砺上。“下基层”或“下工厂”,如果看成人生的一个阶段磨练自己,未来将成为一笔宝贵的财富。

撰文

潇湘晨报记者柴归

*文章为主编有态度原创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新闻线索爆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进入“晨意帮忙”专题;或拨打晨视频新闻热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2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