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招生“三位一体”,培养复合型教师,邀请国际名师传经送宝——
浙江:打通“英才教师”引育之途
学前教育宣传月上,杭州的教师代表在宣誓。蔡寅霁摄(资料图片)
■落实落实再落实·写好教育“奋进之笔”特别报道
“本科毕业时,我们数学系班全班44个同学约定,走入社会一定要好好教书育人。不为别的,只因为我们是教师!”不久前,“时代楷模”、杭州学军中学原校长陈立群回到母校浙江师范大学举行先进事迹报告会。从他身上,在场的师生解读着“英才教师”的成长密码。
作为一个经济大省、教育强省,长期以来,浙江一直把培养“英才教师”作为教育内涵发展的重中之重,出台了教师分层分类培训、教师交流轮岗、县管校聘等重大改革举措。
今年,浙江省教育厅把“高水平教育英才引育工程”确定为“厅长突破项目”,改革发力,继续破题。“我们要花更大力气振兴教师教育这项基础工程,培养和造就更多卓越教师,为全面落实教育现代化战略和高等教育强省战略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浙江省教育厅党委书记、厅长陈根芳说。
选材
令胡怡没有想到的是,报考浙江师范大学,她还要过“面试关”。
“记得当时在一个小教室里考试,一张纸上写着朗读、板书、现场说故事、才艺展示等要求,有些问题挺刁钻的。”胡怡回忆道。
胡怡描述的这次报考经历,正是源于浙江高考招生的一项改革——“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即高校拿出一定比例的招生名额,以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高考成绩和学校综合测试成绩3种成绩,择优录取考生。当时,胡怡所在的高中有5人报考浙师大,最后3人过关。
这项改革开始于年,杭州师范大学和浙师大相继启动。不同以往的是,师范招生的“三位一体”,从起初的“蜻蜓点水”正逐渐发展成“全面开花”之势。按照浙江的目标设定,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专业“三位一体”招生规模,年要达到85%,年达到%。
“作为学前和小学教师,关爱学生、品行良好、教学规范且具备一定的才艺,是必备的素质。这些素质在高考‘裸考’中很难体现,只能通过‘三位一体’把好招生关。”浙江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处长庄华洁说。
“三位一体”把好一道关的同时又开启了一扇窗。
浙师大教师教育学院副书记狄伟锋告诉记者,学校综合测试没有笔试环节,考的全是开放题,考生自由发挥。因为题目都由教育领域专家出题,很能反映考生的“教师潜质”。多年对比下来,“三位一体”考生进校后,各方面的表现要优于“裸考”进来的学生。
浙江有项政策,面向偏远山区、海岛、乡村及紧缺学科领域,由各地提出需求,落实编制,实施定向招生培养到岗退费等政策,补齐相关地区和领域的教师短板。
年,杭师大面向松阳、遂昌两县招收了首届30名定向培养的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在符合高考分数线要求的基础上,由杭师大教育学院派出专业教师开展面试,合格后录取。
这批定向培养的教师,毕业后由县教育局统一调配到农村小学任教,服务期为6年。因此在招录时,对教师的爱岗奉献精神尤为看重。“我们在面试中增加了很多心理测试环节,有乡村教育情怀的教师更受青睐。”一位考官说。
有情怀,也需有能力。根据杭师大的培养方案,全科教师毕业后每人要能胜任至少4门科目的教学,文科生必修的是语文、思想品德、英语、艺术;理科生必修的是数学、科学、信息技术、英语、美术;而体育是所有人的必修课。除了文化课,学生还要系统学习舞蹈、声乐、书法、美术、武术等艺体课。
学成归来的全科教师成了“香饽饽”。松阳的15名全科教师分别被该县12所农村小学“抢走”。而在遂昌,县民族中学去年一下子“要”到了其中的3人,半年下来,个个表现出色,所带班级的学生成绩在十几个班级中名列前茅。
据统计,杭师大已累计招收名农村定向培养教师,再加上其他高校和地方院校的培养额度,极大缓解了全省农村优秀教师不足的难题。
育才
年,浙师大招生计划新增了“地理科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复合)”,全国首个高中双学科复合型教师培养工程由此浮出水面。
这一创新对接了浙江高考改革的现实需求。浙江高考实行“7选3”以来,选考地理和政治的学生较多,不少学校原有的师资已明显不足。同时,考虑到每年的选考人数存在波动,单方面增加地理或政治教师可能存在“超配”或“错配”的隐患,因此高中双学科复合型教师成为最合理的一个方案。
浙师大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是浙江中学地理教师最大的培养基地,新增了“思想政治”后,原有的课程架构推倒重来。学分上,个学分增加到了个学分。通识课以地理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蓝本进行重构,原有的“马哲”“毛概”等通识课程升级为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加以拓展和深化。同时,地理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一定程度的精简,如“地理学导论”可以在后续教学中展开,不再单独作为教学内容。
“双学科复合不是简单的‘1+1’,也不是双学位培养。除了精简合并,适当增加学分以外,我们也在思索地理、思政、教育教学这3门学科的有机融合。”浙师大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张建珍说。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有一个传统项目,就是从大一到大三每年一次的野外地理考察。从年起,考察加入了“思政味”。
在磐安县乌石村,考察团分为旅游规划、民俗经济、节水节电、乌石地理等4个小组,每个学生熟读《之江新语》和“两山”理念,结合乌石村的情况制定考察内容。比如,从“变废为宝”分析乌石村的建筑材料,从“垃圾分类”测绘全村的垃圾桶分布图并提出改进意见,从“两山”理念总结乌石村发展农家乐的经验。几天下来,村干部无不感慨地说:“这些大学生既懂地理知识,又懂时事政治,了不得。”
考察结束后,大学生还给村里的30多名小学生送教一周,以“乡村振兴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题,将考察的成果与孩子们分享。在这里,一次野外考察将地理、思政、实践教学三者发挥出了闭环效应。
目前,浙师大已招收70名复合型教师培养对象,学校的设想是:学生毕业后能迅速进入教师角色,甚至可能会成为一条“鲇鱼”。“比方说,这些孩子拥有一般高中地理教师不具备的‘课程思政’理念,会给地理教学带去新气象。”浙师大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李凤全说。
除了复合型教师培养,浙江还有另一项改革——教师发展学校。
教师发展学校附属于中小学校,由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和中小学(含中职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三方共同建设,服务于师范生培养和在职教师培训。“十三五”期间,浙江要建0所。
以杭州市东城中学为例,学校成立了以分管教学副校长为组长的工作小组,每年的三四月与杭师大各专业的导师联系,主动对接实习工作。学校选拔一批优秀教师承担指导工作,根据实习生学科、性别、性格、能力水平等个人情况合理搭配,基本做到一对一或者一对二的指导。实习教师全面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每人每天必须要上交字的课堂观察日志。
“实践环节是师范生培养的关键环节,也是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重要环节。我们以教师发展学校为平台,为从事教师教育的教师打造贴近一线的实践基地,为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师范生提供积累经验的实习主阵地。”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丁天乐说。
引才
在浙江工业大学,一些外籍教师有很多“粉丝”。乌克兰国家工程科学院院士科瓦连柯·弗拉季米尔等知名专家的课堂里,总是挤满了师生。
年,科瓦连柯团队与浙江工业大学开展科技合作,对激光制造工艺与装备技术进行联合开发。年,科瓦连柯推动了“乌克兰国立科技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激光技术联合研究实验室”的建立,在此基础上,浙江工业大学建立了科技部能源材料及应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乌联合实验室成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能源装备特种技术研究中心。10多年来,双方通过项目合作、互派互访以及海外智力引进等形式,形成了稳定有效的长期合作机制,成效显著。
高等教育是浙江教育的一块“短板”,近年来,浙江花大力气培养本土化人才。比如,“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每年重点支持和培养40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重点培养80名高层次拔尖人才。“院士结对培养青年英才计划”请两院院士担任导师,实行一对一指导,力争将青年学术骨干培养成高层次人才。与此同时,借智引力,海纳百川,给海外英才一个在浙江施展拳脚的契机。
毕业于北京大学的邓天松,前些年在国外读了博士后。今年初,他参加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举办的“世界IT青年科学家论坛”,论坛上他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纳米光学材料”。学校相中了这位青年才俊,聘请他加入杭电的一支科研团队。
“选择杭电,看中的是这里学术氛围浓厚,设施设备完善,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条件。”邓天松说,在学校的支持下,今年8月,他成功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每年,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都会召开类似的“全球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不同主题邀请不同领域的人才。通过研讨会,双方商量合作事宜,邀请学者到高校传经送宝。部分人才还可与企业对接,直接进企业服务。
从选材到育才,从本土到海外,浙江对教育英才求贤若渴、呵护备至。正如陈根芳在全省教育系统工作会议上所说:“振兴教育必先振兴教师,优先发展教育也必须优先建设教师队伍。要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基础性位置,努力把全省63万名教师的心凝聚起来,把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
来源:《中国教育报》年12月24日第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