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刘玉凡
又是一年毕业季。伴随着各大高校“毕业歌会”的刷屏,中国首批“00后”大学生迎来第一个毕业季。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届高校毕业生规模达万人。作为从小在优渥环境中长大的一代人,被称为“Z世代”的00后们正在直面“最难就业季”的考验,一方面是考研“高考化”的倾向,另一方面却是“学历贬值”所带来的焦虑。记者调查发现,在双重压力下,00后与前辈们相比,在就业方向、求职意愿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
现象:
首批“00后”迎来毕业季
学位证、毕业证、纪念戒尺和印章……近日,青岛某高校的毕业典礼舞台上,应届毕业生小李领取了优秀毕业生的奖励证书,走下台后,她意识到四年本科求学生涯落下了帷幕。作为出生于千禧年的一代人,小李和其他大学毕业生一样,经历了并不完整的四年大学生活,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小李在家上了几个月的网课。进入大四毕业季,小李更是经历了一番“过山车”般的求职经历。
“手有offer,心里不慌。”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小李的一位室友就是这样的心态。在四位室友中,这位室友因为实习期间出色的工作经历,大四上学期就拿到了一家互联网大厂的offer;另一位室友家庭条件不错,她决定出国留学,大四期间专注申请美国一所知名私立大学的研究生;小李则和另外一名室友准备求职和研究生考试。
虽然每年都会出现“最难就业季”的感叹,但小李在毕业季发现,这种感受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体会,在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今年的形势似乎格外严峻。一开始保研并不顺利,她打算报名参加公务员考试,后来又参加选调生考试以及各大公司的宣讲,屡屡碰壁后,小于最终决定专注于研究生考试。
正当她焦头烂额之际,命运却向她抛来了橄榄枝,由于成绩靠前的一位同学放弃保研的资格,她得以递补进入保研名单。这让一直处于焦虑状态的小李终于松了一口气,但保研并不是终点,小李还是如期参加了两次公务员考试,虽然最终没有进入面试名单,但在她看来,这也为以后考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讲述:
“哪条路都不好走”
“我在青岛上学,但是要回老家乌鲁木齐工作,所以在学校期间找工作面试的机会大大缩小了。”青岛大学应届毕业生小王介绍,“基本上春招秋招都没有参加,说实话我在毕业季也是特别焦虑,一边忙毕业的事情,一边在招聘软件上找工作,但是都没有特别合适的。”小王说,最近她约了几个面试,想着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还是决定去考公或考编。
记者调查发现,就业问题并不只是给应届毕业生带来了压力,中国海洋大学“准大四”学生小吴告诉记者,面临着越来越“内卷”的就业压力,她和同学们基本上都在准备考研或考公。“我正在准备保研呢,这个假期正在投递各个学校的夏令营。”小吴说道,“确实会感觉压力比较大,因为出国的学生少了,然后可能有更多学生来保研,而且为了保底大家都‘海投’,浙大、川大等学校都会投,所以压力还是挺大的,不过现在形势,感觉哪条路都不好走。”
在小吴看来,她的同学还是考研的居多。“对我们来说还是能保研先保研,不能保研大多选考研,然后考公和编制、找工作啥的是第三梯队。”小吴说道,“如果细分的话考公的优先级高于找工作,虽然考研越来越难,但是还是很多人选考研。”
调研报告与小王和小吴的感受一致,据合合信息旗下扫描全能王对近千名“00后”在校大学生及应届毕业生展开求职状况及就业态度调研,并形成《“00后”就业现状及偏好研究报告》(下称《报告》),对部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与需求进行“画像”。受新冠肺炎疫情、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创新高等各项因素影响,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报告》显示,截至6月16日,被调研对象中仅1/的应届毕业生完成签约,超过一半受访者认为今年就业形势“很艰难”;“00后”也开始考虑“考公考研”实现向社会的平稳过渡,有36.%期望在国内升学,29.92%计划到体制内就业。
尽管求职之路充满挑战,仍有超过一半的被访者对收入充满信心,认为自己的月薪将会高于八千;83.6%的“00后”表示还会反向调查面试企业背景,表现出对工作“宁缺毋滥”的态度。优秀的职场氛围是求职者最看中的因素之一:六成参与《报告》调研的人表示,如果找不到理想工作,愿意在职位的专业匹配度上让步,四成在薪资上尚有妥协的空间,只有两成愿意牺牲团队氛围。
幕后:
考研日渐“高考化”背后
据人社部介绍,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万新高,在国内外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情况下,促进就业的任务更重。受疫情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复杂。
公开资料还显示,考研人数也在年达到了创纪录的57万人,比上年增加了80万,增幅达21%。青岛大学届毕业生小杨告诉记者,随着考研越来越难,参与人数越来越多,“高考味”越来越浓。
“现在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分数线越来越高,尤其是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小杨在“二战”后如愿考入中国海洋大学,她坦言,这一年的备考经历让她“压力山大”,自己不工作一直在家里,家人同样倍感压力。“今年分数线提高,一开始我感觉考不上了,没想到过了笔试线。”小杨表示,如果这次再考不上,她将坚定参加工作,不会再备考一年。
根据媒体梳理,与历年国家线相比,除少数专业外,今年考研分数线普遍大幅度上涨,有的专业涨幅超过10分。相较年A区学硕哲学、历史学、艺术学甚至上涨15分,教育学、法学上涨1分;A区专硕审计、体育、文物与博物馆、图书情报、工程管理、艺术总分线同样上涨15分。
一方面是浩浩荡荡的“考研大军”,另一方面却是越来越“内卷”的就业情况。近日,一份年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引进人才入围体检人员名单显示,当地2个基层岗位吸引了名博士和19名硕士,其中不乏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这样的周边名校。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年计划引进82名人才,结果引来31名博士和多硕士争抢,一度导致面试工作延期。
此外,延边大学发布的一条就业招聘公告引发热议。招聘公告显示,该校已开辟科研助理岗位吸纳毕业生就业。在薪资方面,博士研究生毕业元/月、硕士研究生毕业3元/月、本科毕业元/月,薪酬按月发放。延边大学回应称,该岗位主要为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设置,学校只是提供一个临时性的岗位过渡。
趋势:
“慢就业”“缓就业”成新选择
6月23日,青岛某高校辅导员王超(化名)介绍,为了学生就业,学校、学院邀请企业来校招聘,老师指导学生简历并模拟面试,提升学生的就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根据王超的观察,这一批毕业生是第一批“00后”毕业生,与之前的毕业生有一定的差异。“这一届毕业生更加 在王超看来,学生们倒没有“躺平”的心态,他们之中一大半要考研,一部分追求体制内工作,导致了“慢就业”、“缓就业”的出现,国外有一个词叫“Gapyear”,可能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学生在这一年里不着急就业,等待好机会再就业。
“从老师的角度肯定希望学生尽快去就业,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从教育的角度,二十多岁已经毕业的学生,也不能一直吃家里的。”王超表示,学生们有自己选择,老师更多的时候只能做引导,不能强制。其中一部分学生改变了自己的想法,认清了目前的形势。“我们做的大部分工作中,对于想就业的同学,主要是引导就业方向,对于没有就业意愿的同学,一部分同学可以转化为想就业的同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赵晓珂曾表示,在后疫情时代,00后毕业生就业观念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就业期望提升。由以前的“能就业”全面转向“就好业”,从生存型就业转向优质就业。二是升学意愿强烈。企业招聘门槛升高、家庭经济条件改善、就业期待值升高。三是理想与现实并存。00后毕业生对发展稳定性和实际利益需求更加凸显。
提醒:
脚踏实地权衡毕业选择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我们上大学时,大四上学期就开始忙着找工作,班里哪个同学率先拿到offer会引发全班同学的羡慕。”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高存玲表示,现在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方面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大学生考研比例越来越高,不少同学一年考不上选择“二战”甚至“三战;其次,考公、考编的比例也越来越高,有些同学只考虑体制内工作,不找其他工作;还有个别同学毕业后不急于就业,选择先休息一段时间。
分析这些变化的成因,高存玲认为,首先部分大学毕业生的家庭条件比较好,即便短期内不就业也不会给家庭带来经济压力;再就是新冠疫情对企业的经营状况、招聘计划等都产生了一定影响,一些学生为了求稳,增强了去体制内就业的意愿。也不排除部分同学对人生缺乏清晰规划,看到身边的同学考研,自己也选择跟风。
“建议同学们更加脚踏实地一些,因为大学学习的东西和实际工作有很大的不同。”高存玲说,大学生毕业后去社会上进行一番历练,能够对就业、考研这些问题产生更加确切的认识,“我就是硕士毕业工作几年后才选择考博。”
针对“学历贬值”这一说法,高存玲认为,这些年中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对于国民素质的提升发挥了巨大作用。对于个体来说,学历的提升会给未来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但也不能一概而论。例如,某些专业本科毕业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导致学生深造的比例很高。而有些专业更侧重实际动手能力和工作经验积累,到底是就业还是考研需要学生结合专业和个人实际情况仔细权衡,不要盲目跟风。
链接:
多措并举“稳就业”
今年6月份,教育部召开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调度会,强调就业工作压力越大,越要把就业工作的着力点放到千方百计开拓岗位、用心用情做好就业指导服务上,坚持实事求是,对任何形式的弄虚作假行为,坚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会议重申,各地各高校要严格落实“四不准”纪律要求,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诱导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不准以户档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就业协议,不准将毕业生顶岗实习、见习证明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
记者了解到,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全国各地先后出台了多项举措稳就业。
近日,青岛市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的通知》,聚焦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开展就业帮扶和就业援助等方面推出15条新政。截至年12月31日,对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中小微企业,给予1元/人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
青岛市聚焦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针对安居成本高问题,为在青创新创业的硕博研究生发放10万、15万元的一次性安家费,为在青就业的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发放每月-元、最长36个月的住房补贴。1至5月,已为3.99万名青年人才发放住房补贴、一次性安家费2.7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