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记者金梁在人口地理学上,我国有一条著名的“胡焕庸线”,由黑龙江黑河至云南腾冲,一侧人烟稀少,一侧人口密集,两侧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划分出两个迥然不同的地域。投射到浙江,有一条地区差距的分割线——“清大线”,以杭州临安清凉峰镇为起点,到温州苍南大渔镇为终点的直线。线的东北侧,水系纵横、土壤肥沃,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较好;线的西南侧,群山连绵、耕地稀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无独有偶。最近,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课题组在研究城乡收入倍差时发现,城与乡之间也存在着一条“地理线”,将杭州淳安、金华磐安、台州椒江三点串联成线,一侧城乡收入倍差没有一个高于2;另一侧城乡收入倍差普遍较高。读懂这条线,或许能为缩小三大差距提供更为精准的办法。图源:视觉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浙江是我国城乡发展最均衡的省份之一,代表性数据就是城乡收入倍差。年,浙江城乡收入倍差为1.90,连续10年缩小,在全国各省区中最小。1.90,意味着,城镇居民的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1.90倍,倍差数值越小,城乡发展越均衡。省域整体均衡发展的背后,在更微观层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偏科”。比如,倍差较低县(市、区)的主要集中在浙北地区,比如嘉兴的秀洲区、南湖区和舟山的岱山县,该数值小于1.5;倍差较高的主要集中在浙西南地区,杭州淳安县、丽水遂昌县和金华婺城区,该数值大于2.1。“为看清楚我省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特征,我们将全省各县(市、区)由低到高、分8个层级绘制在行政区划图中,用不同颜色表示不同倍差。在这个图上,淳安、磐安、椒江的城乡收入倍差都在2左右,构成一条新的界线。”省发展规划研究院战略谋划研究所所长郎金焕说。这条城乡收入差距界线,被简称为“淳安—磐安—椒江”线。从地图上来看,在这条线的东北侧,各县(市、区)城乡收入倍差较低,没有一个高于2;在这条线的西南侧区域,城乡收入倍差普遍较高。浙江省发规院提供的“两条线”“两条线”的交叉“清大线”是经济密度线,西南侧是欠发达地区、东北侧是发达地区,由于浙江省城乡关系呈现为“经济越发达、城乡倍差越小”,因此“清大线”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城乡倍差关系。郎金焕说,若把“清大线”和“淳安—磐安—椒江”线叠加起来看,“2条线”总体把浙江省域从浙西南向浙东北,按照城乡倍差高低分为了“高倍差-中倍差-低倍差”地区3个层次。从这个意义上说,“淳安—磐安—椒江”线正是对“清大线”的补充,为缩小城乡、区域差距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淳安—磐安—椒江”线北侧,主要是杭嘉湖平原和杭甬城市群,是浙江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城乡收入倍差历来较低,虽然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但缩差的空间、潜力也更小,需要付出的努力也更多。在“清凉峰—大渔”线南侧,主要是山区26县,是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的重点,也被称为“最难啃的骨头”,农村居民收入增收难度最大。在两线合围的中间区域,主要以浙中城市群为主,地理条件相对优越,交通条件便利,人口分布集聚,城乡倍差“不高也不低”,是“由高到低”的过渡地带,这些地区基础好、潜力大,是城乡缩差的主阵地主战场。郎金焕告诉潮新闻,尤其需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7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