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工人们正在遂昌采矿,突然一股巨流从天而降,喷了一天一夜。谁知,他们通过追溯这股神秘水流,竟发现了多具明朝尸骨!
这天,遂昌金矿的工人陈大海和往常一样,一边采矿一边和同事们聊天,突然,他们听到有阵震耳的水流声从矿山上方传过来,而且越来越响。
赶紧撤离!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老矿工,陈大海敏锐地意识到有塌方的危险。他和同事们迅速转移到一块相对安全的区域,刚刚站定,就看到一股巨大的水流从上方倾泻而下,势不可挡。
看样子并不是塌方,倒是有点像山洪。问题是最近几天矿区并没有下雨,山上也没有泉源啊,这些水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陈大海和同事们都很不解。
他们在矿洞里等了一天一夜,水量才慢慢小,对于这股天上之水,大家都很纳闷,也都很想知道答案,于是,他们就沿着水流,向它的来处一探究竟。
他们一路追溯,发现这股水流竟是来自一个巨大的山洞。他们还发现从山洞里冲出来了很多水车、水桶、清油灯,还有两具尸骨,从那些工具来看,不像是现代的东西。
“我听说咱们遂昌金矿有上千年的历史了,难道这是古代的一个采矿洞?”陈大海率先猜测道。“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们几个也算是这古矿的发现者了。”工友们议论纷纷着。
很快,他们便把这个发现告诉了矿长,矿长把电话打给了遂昌县金属研究所的研究员陈少华。听到这个消息,陈少华别提多兴奋了,如果真能在遂昌发现古代的采矿遗址,那遂昌可就出名了。
几天后,陈少华带着几个考古专家,来到了遂昌金矿。通过对这些器具以及尸骨的鉴定,他们断定这个矿洞的年代为明朝万历年间。
这个矿洞里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积水呢?陈少华对此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他认为这里是一个大型矿难现场,这些积水正是发生矿难时被封存到洞里的,后期的爆破致使洞口大开,积水倾泻而下。
让陈少华产生这样判断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在矿洞里又发现了很多的尸体。这些尸体毫无疑问都是当时的矿工,同时出现在一个矿洞里,说明他们遭遇了同一场灾难。
对于陈少华的这个判断,同行的专家们反应不一。有的觉得陈少华的判断合情合理,很符合实际情况;有的觉得陈少华的判断太过主观,缺乏科学依据。
陈少华知道仅是凭着这些尸体和自己的推断是没法说服别人的,他必须要找出可靠的事实依据。回到单位后,他立刻查阅相关历史资料,看能不能找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功夫不负有心人,陈少华终于在《遂昌县志》中找到这么一段文字描述:“万历年间,石崩,毙百余人”。也就是说,在明朝万历年间,遂昌确实发生过矿难,死了一百多人。
《遂昌县志》中记录的这次矿难是否就发生在遂昌金矿发现的这个矿洞呢?应该说可能性是非常大的,现在的遂昌金矿本来就是从历史上延续下来的。
为了印证这一点,陈少华又走访了对遂昌历史颇有研究的县历史博物馆郭馆长。郭馆长在听了陈少华的陈述之后,完全认同陈少华的结论。二人当天就把电话打给了浙江省文化局的领导,请求派遣考古队对遂昌金矿矿洞进行系统性的发掘测量。
省考古队的发掘测量印证了陈少华的猜想,这个垂直深度米,东西长达米,体积达到13万立方米的巨型山洞就是明朝万历年间那次矿难的灾难现场。年前的遂昌这次矿难又是如何发生的呢?
遂昌地处浙江西南部,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一亿多年前,在环太平洋强烈的火山岩浆活动下,浙南地区形成了遂昌金矿、火山热液、等多金属共生的矿床。
根据史料记载,早在明洪武十九年开始,官府就已陆陆续续在遂昌开矿。到了万历年间,明朝不断对外用兵,先后攻打朝鲜和蒙古,国库出现巨大亏空,黄金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全国性采矿运动开始。
为了搜刮金银,万历皇帝向全国各地派出大量亲信宦官,这些太监被称作矿监或税使。他们滥用手中权利,在地方作威作福,逼得民不聊生。
当时担任遂昌县令的正是著名剧作家汤显祖,他对下派到遂昌的太监曹金非常反感,于是不断上书朝廷,反对官府的过度开发,可万历皇帝却无动于衷。汤显祖既不能说服朝廷,又不想压榨百姓,只有辞官回家。
汤显祖为了抨击矿监和官府的行为,还曾写了大量诗文表达愤怒之情,他说:搜山使者如何,地无一宁,将恐裂。意思就是,矿监每到一个地方就将天无宁日,这样过度开采早晚会矿山崩裂、民心崩裂。
然而,皇帝只想获取更多的黄金,矿监们为讨好皇帝,便视人命如草芥,逼迫矿工不分昼夜地开采,最后为了黄金,他们竟把矿柱和顶板都采掉了。
万历十五年,过度开采的金矿终于不堪其负,失去了平衡,穹顶突然断裂,发生大面积塌方,多名矿工被压在洞中,引起全国民众愤怒,士大夫纷纷反对。
迫于压力,万历皇帝不得不停止开矿,但也只是停止,随着失事矿洞的废弃,这多名矿工也淹没在了历史长河中。
直到年后,才被人们发现,愿他们的灵魂都能得到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