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才子夜宿荒野,流传了一首佳作,炼字炼

羁旅艰辛,奔波劳苦,外出远行最怕的就是缺乏给养,又无处寻觅住处。如果这种情况是发生在漫无边际的大沙漠里,几乎很难生还。

清代一位诗人喜欢旅游,他有一次也遇到了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才子虽然并未跋涉于边塞大漠,但是当时的环境也极其凄凉和险恶,让他整夜都觉得忐忑不安。下面分享清代才子夜宿荒野,流传了一首佳作,炼字炼意,极见功力。

赤津岭

清代:贝青乔

日落无人境,停鞭借一椽。

滩明流月碎,峰黑裹松圆。

凄绝猿声里,凉生虎气边。

残黎家荡尽,何处哭苍烟。

贝青乔,字子木,生活于清代道光年间,30多岁时曾在幕府工作,后游历云南、贵州,其山水之作刻画奇险,独辟蹊径。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途经赤津岭的所见所闻,在荒凉凄绝的景物描写中,寄托了诗人对山民们背井离乡的同情,反映了晚清时局动荡、战乱频仍的现实。

赤津岭在浙江遂昌县的北面,山势险峻,人迹罕至。作者有一次独自来到这里游访,走到山脚时,夜色已经擦黑,他也感到有些疲倦,于是就想找一处客舍借宿,晚上也好顺便放松一下。可是他环顾四周,却不见一个人影,更别提酒馆和歌楼。

首联交代时间和所处的环境,日落之后,四处空无一人,诗人停下步伐,不断寻觅,希望可以找到一户人家暂时安顿下来。

“停鞭”,说明他是从远路骑马而来,一路风尘,非常疲惫;“一椽”,指屋梁上的椽木,此处代指房屋。作者首先营造了一派荒凉氛围,为下文的展开进行蓄势。

诗人终于在荒野之中找到一处废弃的空屋,虽然破旧不堪,总算可以避风挡雨。他于是决定先将就着过上一夜,第二天再想办法。颔联很自然就开始描写周围景物,“滩明流月碎,峰黑裹松圆。”山脚下有溪流经过,山风吹过,溪面上也荡漾起破碎的月影。

诗人再抬头向上观望,只见峰峦显得黑郁郁一片,包裹着圆圆的松顶。溪滩之“明”,是由于月光的照射;山峰之“黑”,则是因为夜幕低沉。诗人字斟句酌,极得杜甫的创作手法。

诗人拿出随身携带的水壶,走到溪边装满水,同时又在背囊里摸出几块干粮。吃饱喝足,才子又搜寻了一些干草铺在地面,然后望着皎洁的月光,想着远方的姑娘,很快地沉沉地睡去。

颈联虚实结合,“凄绝猿声里,凉生虎气边。”猿声以断肠著名,虎气使人提心吊胆,都让人觉得寒意凛然。“凄绝、凉生”,既是作者当时的感觉,也融入了一些想象和艺术加工,却令人感到惊心动魄。

结尾抒发作者的议论,“残黎家荡尽,何处哭苍烟。”清朝末年,经常动乱不止,百姓们流离失所,此处却人烟断绝。诗人投宿无所,就连可以为之恸哭的苍烟也无处寻觅。

盛唐诗圣杜甫曾有诗句,“恸哭苍烟根,山门万重闭。”清代的这位才子稍加改动,却体现出加倍写法的作用。残黎,指残剩的百姓;荡,毁坏的意思;苍烟,指突然冒出的青烟。

贝青乔的这首诗采用了铺叙写法,却在字里行间充满了深情。诗人跋涉于险峻的山岭,夜晚时希望寻找一处客栈,却只能听到猿啼和虎啸,由此而引发他的焦虑和思考。作者用凝重的笔墨,传达出对百姓们艰难处境的同情,更委婉地表达出无尽的担忧。

作者善于炼字炼意,而且极见功力,“流月碎、裹松圆”,描绘出凄冷的氛围,也抒写了苍凉的心情;“凄绝、荡尽”,揭示了乱世里的奔波之苦,以及财产难以保全之悲。全文虚实结合、动静交替,更富于想象,不愧为清代诗坛的佳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4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