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伯温死前留下遗言九世方兴,百年后他

QQ营销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guanxxg.com/news/roll/1561241.html

民间谚语:“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节军事诸葛亮,后世军事刘伯温。”

说起刘伯温,多数人的脑海中出现的第一个成语,恐怕就是“神机妙算”。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曾这样评价刘伯温:“时势造英雄,帷幄奇谋,功冠有明一代。”

乞丐皇帝朱元璋能够建立国祚二百余年的大明王朝,神机妙算的刘伯温功不可没。

正如《明史》所言:“太祖取士诚,北伐中原,遂成帝业,略如基谋。”

朱元璋灭陈友谅、收张士诚、定中原,刘伯温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他的神机妙算屡次替朱元璋占得先机,击败强敌。

刘伯温答应做朱元璋谋臣后,他就替朱元璋制定了“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的计策,奠定了后来朱元璋势力的战略方针,也正是这个战略,使朱元璋这个乞丐出身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在后来击溃群雄,建立了国祚二百余年的大明王朝……

刘伯温不仅在生前神机妙算,临终前的神机妙算依然令人叹为观止。

据明南京兵部尚书张时彻撰写的刘诚意伯刘公神道碑铭记载,他在临终前留给家人一则遗言,其中四字遗言在百年后竟神奇般一字不差地应验了。

刘伯温在临终前对家人到底说了些什么?他的预言又是如何应验的呢?

乱世英才,壮志难酬

刘伯温出生于青田(今浙江文成县)一个官宦世家,发迹于北宋,世代在两宋为官:

七世祖刘延庆,北宋末年累官至镇海军节度使,跟童贯打过方腊,靖康之变时为国捐躯;

六世祖刘光世,南宋初年累官至太师,封杨国公,宁宗朝追封鄜王,与蕲王韩世忠、循王张俊、鄂王岳飞、和王杨沂中、涪王吴玠、信王吴璘合称南宋七王,列七王之首;

曾祖刘濠,南宋末年累官至翰林掌书(掌文书印信),曾智救反元义士林融;

祖父刘庭魂,元朝太学上舍(官办最高学府的学生,上舍就是太学学生中成绩最好的);

父亲刘炝,官任遂昌教谕(负责教育遂昌县生员)。

刘伯温作为官宦世家出身的世家子弟,从小接受远超绝大多数人的教育,加之优秀的读书基因,他自小就被乡亲称为“神童”。

他也的确担得起“神童”二字,12岁考上秀才,17岁考中举人,23岁中进士,在还有大把五六十岁老童生挣扎在县试的科举时代,刘伯温能在23岁中进士可见其才能之卓越,非比寻常。

然而,生活在一个王朝的末年,刘伯温的才能注定得不到任何施展的机会,若不是没有后来的红巾军起义,恐怕等待刘伯温的只有泯然众人矣。

刘伯温第一次参加会试便一举考中进士后,以元朝科举旧例,应该会立即被授予官职。但是,刘伯温却没有授予任何官职,他足足被闲置在家三年。在这三年间,刘伯温有志不能伸,只能将满腔的抱负寄情于山水之间,以饮酒赋诗自娱自乐。

三年后,26岁的刘伯温终于等到了元廷的征召,成为正八品江西高安县丞。

这时的刘伯温一心就想将自己平生所学全部回馈给元廷,用自己的才智将走向末路的元廷拉回来,当然以刘伯温的才智,及后来辅佐朱元璋时的表现,他的确有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能力,前提是元廷完全信任于他并对其委以重任。

在任期间,刘伯温重振道德、惩恶扬善、移风易俗的雷厉风行,使高安县百姓生活状态大为改善。其清正廉洁、刚正不阿,让他赢得了高安县百姓的一致赞誉,时人称之为刘青天。

然而,在这个王朝末年,刚正不阿的刘伯温注定是得不到重用的,心灰意冷下的他以辞官归隐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第一次为官生涯。

刘伯温第一次体会到了元朝官场的黑暗,不过这次打击没有彻底击溃刘伯温想要报效元朝的心,心中对元朝仍抱有希望,仍想走进元朝高层,复兴元朝。

至正三年(年),元廷再次征召刘伯温入朝为官,刘伯温没有拒绝,出任江浙儒副提举。元时,元廷于各处行省设儒学提举司,类似于现在的省教育厅,提举司设从五品提举一人,从七品副提举一人,正副提举共同掌管辖地学校的祭祀、教育诸事。

再次入朝为官,刘伯温仍没有改掉之前刚正不阿的性格,看到不好的事情,仍会站出斥责。

在任仅仅一年,刘伯温就因议论御史失职之事,不得不再次辞官归隐。

归隐后,刘伯温接受好友欧阳苏的邀请,与欧阳苏一同来到丹徒(今江苏丹徒区)隐居,以教授村中子弟读书来维持生活。

期间,他闲时与好友饮酒作赋,游山玩水,虽然壮志未酬,但日子过得也算是舒心。

就在刘伯温享受着闲云野鹤的舒心生活时,元朝的天下突遭巨变,迎来了终结的倒计时。

至正八年(年),台州黄岩人方国珍在台州起兵反元,拉开了天下反元的大幕。

方国珍起兵后,其部叙述占领了台州、温州、庆元(今宁波)等重镇,元廷震动。

面对农民起义军的来势汹汹,江浙行省官员束手无策,无可奈何下只得再次将素有“江南第一号人才”之称的刘伯温召回。

屡遭打击的刘伯温仍没有死心,再次接受元廷的征召,就任江浙省元帅府都事,类似于今天的省军区参谋长,负责帮助当地平定浙东一带的盗贼,尤其是方国珍。

刘伯温到任后,献计筑城抵御,方国珍无往不利的势头果然受阻,兵败城下。

元军大胜后,一心不想打仗只想安稳的元廷急于招安方国珍,让他带兵去打其他的起义军。

这时,刘伯温站出来坚决反对,他认为方国珍是第一个起兵反元的人,绝对不能招安他,否则天下有异心之人必定全部揭竿而起,应乘胜一举将方国珍剿灭,告诉天下人胆敢反元且执迷不悟者只有死路一条,只有他们害怕,叛乱才能彻底平息,元朝才能赢得喘息之机。

刘伯温这条计策不可谓不毒,如果作为反元第一人的方国珍被剿灭,天下起义军必定震动,如此元朝至少也能再苟延残喘一阵。

然而,元朝的亡国是注定的。

刘伯温的确很有才能,如果元廷真的能下定决心重用他,或许元朝国祚至少能延续几十年,然而元廷终究是无心治理中原。

方国珍得知刘伯温的毒计后,他当即就明白自己的处境有多凶险,一旦元廷采纳刘伯温的意见,他绝对敌不过元军的全面进攻,到那时候等待他的只有灭亡。

为了改变自己的处境,方国珍让人带着重金意欲贿赂刘伯温,想让他改变观点,为他接受招安说点好话,但刘伯温岂能不知方国珍的真实想法,又岂不知如果不剿灭他,必然后患无穷,所以拒不接受方国珍的贿赂。

见刘伯温这边不行,方国珍索性就让带着重金前往京城,贿赂当朝重臣。那位重臣接受贿赂后,一面授方国珍官职,一面斥责刘伯温霸道并停了他的职务。

然而,让元廷没有想到的是,方国珍接受招安不久,得到喘息之机后,他再次起兵反元,元廷猝不及防下又接连丢掉几大重镇。

此时,元廷总算是明白刘伯温的良苦用心,当即又重新起用他负责剿匪之事,刘伯温虽被重新起用,可是元廷仍不信任他,只是让他出谋划策却不打算给他兵权。

此情此景,让刘伯温彻底对元朝死心,辞官再不复出,直到朱元璋请人相邀,才再次出山。

再度出山,大展宏图

刘伯温再度出山并加入朱元璋阵营,一半是请去的,一半是被逼去的。

朱元璋对刘伯温,早有耳闻。

他曾令部将胡大海(朱元璋建立大明后,追封越国公)强迫刘伯温出山,将他带到金陵,无奈刘伯温打死都不愿意留在南京为朱元璋效力,朱元璋当时正在与陈友谅、张士诚等诸雄争夺天下,贸然杀掉刘伯温对他没任何好处,只能是放他归去。

不过,刘伯温这样的经纬之才朱元璋始终是不愿放弃的,不久朱元璋再次派麾下谋臣孙炎邀刘伯温出山。

孙炎此人在历史上名不见经传,可那是因为他早亡,若是活到朱元璋开国,那也是能在史书上留下浓墨一笔的人物。

当时朱元璋麾下有许多重要谋臣都是孙炎替其招揽来,除了刘伯温,还有章溢、叶琛等人。

史书记载,孙炎“谈辩风生,口若悬河,雅负经济”,什么意思呢?简单一句话就是善于雄辩,没多少人说得过他。

在孙炎的“巧舌如簧”下,加之朱元璋势力实力蒸蒸日上,且当时那个群雄割据的年代他也必须做出选择,刘伯温最终被劝服,答应出山助朱元璋完雄图霸业。

刘伯温初见朱元璋,即向朱元璋陈述了时务十八策,为后来朱元璋定都南京建立大明王朝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十八策的主要内容是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后灭方(国珍)、屯兵自养、勿过度扰民、严肃军纪、招贤纳士等。

初次见面,刘伯温就给朱元璋规划好了今后的争霸之路该如何做,且句句是金玉良言,由此朱元璋与刘伯温初见,即将其倚为自己的心腹。

之后,朱元璋又与刘伯温进行了一次非常重要的谈话,后人称之为元末的“隆中对”。

朱元璋问刘伯温该如何对付天下群雄,刘伯温向朱元璋进言:

“张士诚不过是自保而已,不足为虑。陈友谅篡夺红巾军领导权,名号不正,但他占据了富饶之地,又对我们虎视眈眈,是我们最大的敌人,因此应该首先消灭他。一旦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顷刻间就可灭之。陈友谅、张士诚灭掉后,即可挥师北上,一统天下。”

朱元璋日后的争霸之路就是按此计策来的,且最后也走通了,由此可见刘伯温的功绩之大。

朱元璋开国的路上,刘伯温担任的就是军师的角色。

刘伯温每献一计便成一事,深得朱元璋的敬重。

当时,每逢军国大事,或是犹豫不决之事,朱元璋必定会请来刘伯温商讨,语气真挚地说道:“先生有至计,勿惜尽言。”

朱元璋敬重刘伯温到什么程度?他从来不叫刘伯温的名字,而是尊敬地称他为“老先生”,完全就是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来看待和对待。

刘伯温也没有辜负朱元璋的敬重,他的存在促成了朱元璋的皇帝梦。

治国安邦,名垂青史

至正二十八年(年),朱元璋在北伐大都推翻元朝的凯歌声中,宣布了大明的建立。

为了大明王朝的建立,刘伯温可是殚精竭虑、煞费苦心,做出了好几件载入史册的大事:

一是替大明王朝选定金陵为首都,并兴建新都;二是提议朱元璋定“大明”为新王朝的国号;三是新王朝最初的法律由他提议并参与制定的,这部法律就是后来《大明律》的雏形;四是主持制定了明朝的军事制度——卫所制;五是设计了科举考试制度——八股取士。

无论是新都的选择,国号的确定,还是律法、兵制、科举制的制定,刘伯温在其中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可以这么说,大明王朝的底子,有一半是刘伯温砌起来的,而这桩桩件件无一例外都在证明着一件事——刘伯温有着“治世之能臣”的杰出才能。

这些功绩,也让刘伯温名垂青史,只要提到明朝开国史,必定离不开刘伯温这个人。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对朱元璋而言功劳巨大的开国功臣,开国后他得到的回报却远比同时期,甚至是晚他投奔朱元璋的功臣来得少。

洪武三年(年),朱元璋大封群臣,刘伯温仅仅只是被授予伯爵之位,在他之上还有公侯二爵,且他既无铁券也无世袭。

要知道,当时群臣可是将他与李善长并列,李善长可是开国第一公爵,可刘伯温最后却只得了一个小小的伯爵。

刘伯温为什么会在建国后被朱元璋轻视?

其中原因很多,一时半会也说不清楚,简单地说就是朱元璋是一个极度以自我为中心的皇帝,自尊心也特别强且猜忌心也很强。

刘伯温帮朱元璋夺得天下是不假,可是他的性格太直,只要认为是错的,即使是朱元璋提出的,他也会站出来说上几句,比如朱元璋想要在老家凤阳建都,其他人都还没说什么,刘伯温就站出来说你老家不适合当都城。

再比如李善长退休后,朱元璋想要再找一个人当宰相,当时朱元璋心中已有几个人选,只是犹豫到底选谁,他便找来刘伯温商量,刘伯温听了朱元璋说的几个人后,他一个都看不上,又另外提出了几个人给朱元璋选。

当然,刘伯温也是个聪明人,自从被授予伯爵之位后,他就明白朱元璋对自己已经很不满了,如果再不走,自己离死不远,于是乎洪武四年(年),刘伯温辞官还乡。

从此,他潜心修学,闭门不出,安心归隐。

临终遗言,神奇应验

洪武八年(年)5月,刘伯温病危。

据《皇明文征·卷六十九》记载,刘伯温留下遗言:“九世方兴。”

意思是他死后,刘家不久就会家道中落,直到九世孙那代才会再次兴起。

历史证明,刘伯温的预言没有错,百年后果真应验。

年,刘伯温孙刘廌因事被朱元璋削爵戍边,自此刘家诚意伯之爵不在。

年,朱棣登基为帝,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登基后,爱惜刘伯温次子刘璟的才情,诏其入京为官。刘璟不从,朱棣下旨将他捉拿到京,劝其效力,刘璟誓死不从,直言:“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个‘篡’字。”不久,刘璟在狱中用发辫自缢,年52岁,从此刘家中落。

时间转瞬即逝,转眼来到百年后的嘉靖朝,此时刘家已经传到了九世孙。

九世孙刘瑜因有功于朝廷,嘉靖下旨其袭爵诚意伯,并世袭,如此正如刘伯温遗言所说,刘家在九世孙刘瑜这代迎来了中兴。

后人有谒刘伯温墓诗:“卧龙名大终黄土”。

大意是再神机妙算的谋臣,终究也逃不过黄土一抔的命运。

然而,与寻常人化为一抔黄土后默默闻名不同的是,刘伯温还在这世间留下了旷世奇功、诗文美名和数不尽的神话传说,供后人品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5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