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浙江新闻客户端通讯员朱敏傅长琪记者雷晓云
龙凤出水朱敏摄
3月7日晚9时,遂昌县柘岱口乡尹家村左别源自然村异常热闹,一项距今已有多年历史的古老民俗活动——谢灯在当地火热进行:村民们将花灯抬往当地的社公庙,用火焚烧,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平和幸福。这也是自正月初四开始,舞花灯活动会的结尾。
花灯朱敏摄
老一辈村民介绍,左别源花灯文化源于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在清朝乾隆年间,左别源还未开发建村,福建廖、张、黄姓族系分支来到左别源繁衍生息,其后廖、张、黄姓后代,每逢新春正月均会赶回福建祭祖闹花灯。
栩栩如生的花灯朱敏摄
到了清圣祖康熙五十一年(即公元年)壬辰年(龙年),清政府颁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使广大农民负担相对稳定,逃亡人口减少,农业生产得到较好的发展。在左别源村的廖、张、黄姓后代同本村人为庆祝,按福建花灯模型扎起花灯来,又因当时正值壬辰年(龙年),老百姓为祈祷儿孙满堂,故取名“龙凤花灯”,寓意龙凤呈祥。
廖贵会朱敏摄
“扎花灯、舞花灯、唱游歌……”54岁的花灯传承人廖贵会介绍,左别源村今年的花灯有20盏,莲花、梅花、菊花、牡丹、兰花等各种花灯不一而足。而花灯排列也有讲究,头伞双龙抢珠,尾伞双凤采牡丹,连接头伞是八角篮,顺次的是方钵寓意四方平安、六角钵寓意六六顺、八角钵寓意八方来财,对应的两盏花灯花样相同,但颜色不同。
花灯朱敏摄
花灯底座朱敏摄
“花灯刚起源时没有很多的花品种类,因遂昌话‘灯’同‘丁’,‘添灯’寓意‘添丁’,所以逐次舞时要逐次增加,每次会多出两盏花灯,以祈求人丁兴旺。”廖贵会说。
村民点燃花灯朱敏摄
他介绍,组成一个花灯队需要40人左右。正月里舞花灯,形式有些类同舞龙,要派专人发帖确定时间。不管是去谁家,全村年轻人都会自愿跟随花灯队送灯,确保舞灯过程中的安全和替换。
村民剪花样朱敏摄
剪花样朱敏摄
“虽然花灯都一样,但是前往不同的场合和人家,唱的曲目是不同的。”舞花灯时,队员们会绕着农户家的大堂先走上一圈,随后再成双成对左右交叉走,意为“龙凤出水”。不仅如此,花灯队伍还会根据农户家的实际情况演唱祈福歌曲,比如新婚家庭演唱《送子歌》,经商务农家庭演唱《祝福歌》,从政家庭演唱《上大人》。如今,依据村内老人口述补充的曲谱,已记载了涉及各行各业的21首祈福歌曲。
花灯小戏朱敏摄
“绑扎骨架是花灯制作的核心步骤,而花样画得好不好,则赋予了花灯二次的生命。”花样有难有易,容易的像梅花,4到5分钟就能做上1朵,难的像菊花,不仅要剪,还要卷出花瓣的弧度,半天才能做上1朵。
曲谱朱敏摄
做好的花样放在一旁粘上枝条和叶子,随后要做的便是花灯的底座。自发参与花灯制作的村民们将割成薄条的毛竹用绳子捆绑,扎成花盆的形状后晾干成型,再将宣纸等轻薄透明的纸张描绘出“心想事成”“迎新春”“张灯结彩”等字样和图案,用浆糊糊在竹制的骨架上,加上一些彩色剪纸做装饰,一盏花灯便新鲜“出炉”了。
舞花灯朱敏摄
“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人们对花灯的热情也越来越高了。”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左别源花灯时隔8年重新燃起,而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加入让廖贵会相信,左别源花灯一定会传承得越来越好,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