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名校硕博生涌向小县城就业的新闻上了热搜,名校的博士也被小县城给吸引去了!比如浙江遂昌县的招聘就吸引了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学等名校硕博士,这些博士之所以去小县城单单为了45万、75万的人才补贴吗?
也许很多人说吸引名校硕博生们的县城都有钱,钱多当然能吸引人才,但是一则《古交市公开招聘81名研究生到村任职》的招聘方案,引起了我得注意。这次招聘的研究生可以享受乡镇(街道)全额事业编制,有“服务基层项目专门岗位”和“村(社区)干部专门岗位”两项,年龄不得超过30周岁。
古交市是一个太原下设县级市,上个世纪因为发展煤炭、炼焦产业而闻名,但是近年来,古交煤炭开采受国家政策管制,当地经济发展就非常缓慢了,据在古交工作的朋友说,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都难按月准时发放。
我认为名校毕业生涌向小县城就业,除了小县城开出的优厚人才补贴外,还有以下4方面的原因:
一、一二线大城市的门槛太高,名校毕业生也很难扎根。
一二线城市的经济发展好,就业机会、发展机遇多,公共服务也优越,但是些城市对人才的要求非常苛刻。非高端人才、紧缺人才、国际性人才,难以在这样的城市立足、扎根。我国有“扎根”的思想传统,要在一个地方就业,就想在当地买房,就想落户,就希望享受到当地的优越的公共服务。可是,买房和落户成了横在名校毕业生面前的两道难以越过的障碍。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培养一个博士非常不容易,全家要勒紧裤腰带。子女好不容易博士毕业了,父母指望着跟着孩子享福,但是子女连稳定、体面的工作都难找,还要买房安家,买不下房子,即便找到工作,也很难落户到城市,也就享受不到城市户口人同等的公共服务。
以北京为例。北京为了吸引紧缺专业人才,落户政策一向严苛,落户的大门更多向国际高层人才敞开。截止今年5月13日,共有人在线提交积分落户申请。年,北京有人在线提交落户申请,公示取得落户资格的才人。这些落户人员中,有合法稳定的职业和合法稳定的住所占比超过一半。
即使是名校硕博生毕业,如果不是紧缺人才,如果找不到稳定工作,动则几百万的房子,想买很难,名校毕业生想在一二线扎根,真是难。
二、研究生扩招,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
近年来,因为大学扩招,导致更多的学生涌进大学,每到毕业季节,又有大量的学生需要就业,但是社会可提供的岗位是有限的,很多大学生就不了业,国家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又开始研究生扩招。
人才的培养不像工业生产,多买机器、再建厂房就可以扩大生产,研究生的培养不仅需要硬件跟上,软件也要配套,如好的老师,好的培养模式等。如今的考研严重应试化,录取分数不断推高,本科学习以学习考研教材为中心,研究生教育以写论文毕业为中心,人才教育成了有形式无内容的“壳”。学生没有独立的思想,创造性缺乏,即使是博士毕业生,真正有才学的又有多少呢?
三、小县城人才招聘更多是学历要求,没什么技术性含量。
小县城的人才招揽都是当地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的行为,这些单位的很多工作是执行上级单位的指令,按指令完成规定的任务,即使有的岗位需要下基层,也是服务性质,不需要太多高大上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比如,我一个表妹,从一所专科院校毕业,找不到工作,就在一个乡政府做杂事,后来当地县城社区建设,新成立了几个社区,她就到社区工作了,因为有在乡政府的工作经验,工作不久,被推选为社区副主任。
经济发达的县城,花大钱招聘名校毕业生,看重的是这些毕业生头上的光环,名校硕博士看到的是事业单位没有压力的工作条件。
四、名校硕博生不堪高压竞争,在小县城寻求安稳。
很多名校毕业生走出校门,信心满怀地工作,以为只要奋斗,就能创造美好,工作几年上升空间有限,面对高房价压力,身心憔悴,在大城市打拼几年后,仍无着落,不得不离开。
不管是什么名校毕业,终究要走上社会,终究要过日子,如果在教育上大量投资后,仍然不能过上有房住、有车开的基本生活,还有面对高压竞争,有多少能在大城市坚持下去?
小县城抛出橄榄枝,给高额就业补助,给解决住房,名校硕博生们去了这样的小县城,可以很快过上衣食优越的生活。不要像在大城市一样拼命,生活安定,还有优先的上升发展通道。
不堪大城市高压竞争,在小县城寻找一份安稳也是名校毕业生的一种选择,选择并没有什么好快之别,看适合不适合。
名校硕博生涌向小县城就业,是一种现实的无奈,也是就业观念的一种转变,也许名校硕博生会给小县城的发展注入动力。
长沙一小学生被公交车撞倒身亡,当地公交事故屡发生,该从严治理
#家长要求学校减负,又给孩子报补课班!看似矛盾,其实是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