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5.4——.11.10)字兆铭,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于富裕的商家。其祖父汪云,字缦卿,号曼亭,在清道光二年()考中举人。后选授遂昌县训导,对当地教育事业颇有建树。至父亲汪瑎时,举家迁往广东番禺。汪瑎是个不得志的读书人,年轻时在广东三水、曲江、英德作过幕僚,但薪水不高,对外却要保持着仕宦人家的体面,生活清苦。汪精卫十三四岁父母先后病故,只得跟随同父异母的长兄汪兆镛生活。幼年失恃,本就是个很忧伤的事,倚兄嫂为生,更加重了这种忧伤。汪精卫在后来的回忆中说“我的母亲提起来,真伤心。我觉得她的一生,只是沉浸在“忧劳”二字里。家计的艰难,以及在家族内所受的闲气,如今还一幕幕的时时涌现在我的眼前。”
年汪精卫参加广州府试,得中第一名秀才。年官费赴日本留学。年7月谒见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参加起草同盟会章程。8月被推为同盟会评议部议长。以“精卫”的笔名先后在《民报》上发表了“民族与国民”、“论革命之趋势”、“驳革命可以召瓜分”等一系列的文章,宣传三民主义思想,痛斥康有为、梁启超等等保皇谬论,受到孙中山的好评。
年毕业后,拒绝了两广总督岑春煊的劝其回国服务的要求。而随孙中山赴南洋筹建同盟会分会。任南洋革命党报《中兴日报》主笔。
年赴缅甸设同盟会仰光分会,募集革命经费,结识了华侨巨富陈基的女儿陈璧君。
年与黄复生等抵达北京,开设了“守真照像馆”,暗中策划刺杀摄政王载沣,事后被捕,判处终身监禁。在狱中赋诗“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如当时就赴义而死,汪精卫,不愧是中华民族革命的先烈。可后来作了日寇侵华的傀儡,成了民族的罪人,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对于其由青云端跌落进泥犁深渊,由于篇幅所限,就不一一叙述了。
下面录几首汪精卫的诗词,与诸位文友共析
《被逮口占》之三
啣石存痴绝
沧波万里愁
孤飞终不倦
羞逐海鸥浮
这是汪精卫刺杀摄政王载沣未成,被捕入狱而吟的诗。精卫鸟填海,是一个古代神话传说,炎帝有一个女儿名叫女娃,一次在海中游泳,不幸沉入海底,女娃不甘心,化为了一只鸟名“精卫”。她怕别人也会被海淹死,就从西山啣小石子、树枝要把大海填平。我就是那个痴心不改的精卫鸟,一定要把沧波万里的大海填平。尽管我身单力薄却意志坚定,羞与那随波逐流的海鸥,混迹觅食于海面之上。
十四岁作重九游西石岩
笑将远响答清吟,叶在欹巾酒在襟。
天淡云霞自明媚,林空云壑更深沉。
茱萸怅触思亲感,碑版勾留考古心。
咫尺名山时入梦,偶逢佳节得登临。
我笑着向西石岩而来,微风草树作响,我以轻吟作答。偶有几片翠叶勾挂在头巾上了,襟上还残留着昨日的酒香。天高云淡多明媚呀,林间空处云涛瞬息万变,故弄深沉。眼见了几丛茱萸,突然想起来古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思亲诗句。停步于古碑辩其文,而生出来考古的好奇心来。这座名山离家不远,但很少光顾,只是在梦中偶至,难得逢此佳节,才得以登临啊。
采桑子·人生何苦催白头
人生何苦催白头,
知也无涯,忧也无涯,
且趁新晴看落霞。
春光酿出湖山美,
才见开花,又见落花,
潦草东风亦可嗟。
人生短促,何苦催促自已早生华发?世间人的心情太复杂,何必处处想得到答案?世间的人事太难办,何苦忧思不已?你看那晴空落日,晚霞多美呀。
是春光才把湖山打扮得如此美丽,人生短暂,青春犹如朝开暮坠的花儿。别怨春风潦草未及善待万物,花开花谢自有时,这都是命啊。
自嘲
心宇将灭万事休
天涯无处不怨尤
纵有先辈尝炎凉
谅无后人续春秋
我已身心俱疲,什么事情也不愿意想了,如今已是天怨、地怨、民怨!或许古人曾尝过如此炎凉的味道?但从我以后,怕是再也没有人续写这般“春秋”历史了。
汪精卫的自嘲诗,确是概括了他自己的一生浮沉。由锐志革命的青年,沦为了不齿于人的汉奸。精卫鸟填海,还有个怕后人重蹈自己覆辙之念。而汪精卫,走入绝途却是为自己的权势之欲而买单,任凭巧舌如簧也难解其羞了。
至今他还留下了两处双手被缚跪于世间的雕像。一是年河南陕州民众集资,雕刻了汪精卫及其夫人陈璧君跪像,现存于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另在重庆磁器口,“抗战阵亡将士碑”前,也有一双汪精卫夫妇的跪像。如此遗臭万年,怪不得别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