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葳蕤陈风
春节整理书房,又一次看到白老师赠我的“全家福”,联想到阁楼上珍藏的那一摞旧报纸,虽然它们都已泛黄,但印证着我与白老师的过往与友谊。
照片两边的空白处有白老师亲笔题字和签名:“陈社长再晤西湖,白先勇,年11月18日”。
这是我们携手的见证,也是他老人家维系一生的家国情怀。
开年爆火的“新中式”兴起,成为新晋流量密码。令我振奋的是,年轻人把蕴涵华夏基因的“文化”穿在了身上。
(一)
白老师用毕生的经历和实践,提醒炎黄子孙:“中国文化有多美。”年4月中国第七届艺术节上,我俩因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结缘,并且为同圆一个梦而开启了友谊合作之旅。
他告诉我,他9岁那年随母亲马佩璋在上海美琪大戏院,看梅兰芳俞振飞联袂演出的昆曲《牡丹亭》中的“游园惊梦”,那一唱三叹的曲调与水袖舞动的柔美,深深打动了他。
白老师说,他在上中学时读到《红楼梦》,虽然不太懂,但很喜欢那种感觉。这对于他后来的创作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他认为,《牡丹亭》《红楼梦》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魂魄,是用艺术去保存青春记忆,是在无常的人生中去追求一种无限的、永恒的美。这使他感动,生发出了一生的共振效应。
(二)
在经历七年的频繁往来,以及思想的交流碰撞,到年,我们与白老师、苏州昆剧院联合推出白先勇“昆曲浙江之旅”系列活动,进行了一次文化传承与商业性运作的成功尝试。
在西子湖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白老师敞开心扉:“我学的是外国文学,后来又在美国教书,我敬仰西方文化,但如果我们自己没有根,那是不可能去欣赏别人家文化的。”面对各路记者报以的热烈掌声,白老师喝了一口茶水后,继续说:这好比看惯了窗外的花朵,回过头来才发现自家后院的牡丹最美,于是做了青春版昆曲《牡丹亭》。
系列活动在杭州、嘉兴、丽水等地持续了一个月。这一个月,满城尽说《牡丹亭》,美到让人无法抗拒,相关活动或排起长龙,或盛况空前。
(三)
白老师用他的聪明才智致敬古典传统,与他打小的生长环境不无关系。小时候母亲收藏的王星记扇那股幽幽檀香味,一直萦绕在他心间。为此,我们专门联系安排参观杭州百年老字号王星记扇业博物馆。
扇子是中国戏曲的重要道具之一,能充分展现古代仕女图里那般优雅的气质。于是,用金箔糊裱、扇面绘制大红牡丹花的泥金檀香扇惊艳在了众人面前。这是王星记特地为青春版昆曲《牡丹亭》演出量身定制的珍贵礼物。
同样,为能让一生痴情《牡丹亭》的白老师在汤显祖原创圣地重拾遗梦,我们做了诸多努力和准备,使其神往变为亲身前往,去现场真切体验一把。
山城仙县的地理环境和汤显祖纪念馆的特殊氛围,让众人也有了穿越时空的感受。在央视一套《首席夜话》栏目的镜头下,时任遂昌县委书记杜兴林,将一部沉甸甸的明万历刻本《牡丹亭》,送到白老师手中的那刻,主持人撒贝宁问是一种怎样的感受?白老师说,这就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
(四)
工作之余,我们泛舟西湖,领略古代诗人笔下“晴方好,雨亦奇”的山水画卷;多少次在汪庄小楼里品茗夜谈,以致使我忘了归宿;也热爱传统美食,相约去闻堰码头渔村,吃黏牙的甲鱼、鲜嫩的刀鱼和肥美的江蟹。
经常的朝夕相处,使我们之间无话不谈。白老师为悼念亡友王国祥写了散文《树犹如此》。为此,他有一个观点,似乎最美的东西总是容易消逝,它的身边会伴随无常与悲哀。这也是他在创作中之所以要去竭力表现的一种永恒情感:以文字凸显美好,用艺术留住青春。
想必这也是对于古老昆曲《牡丹亭》冠以“青春”的最好注解。“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五)
如果说,生命中最美好的事物,就像《牡丹亭》那座姹紫嫣红花园里的风景,那么,艺术就是通往这座花园的路径,引领我们沿着它,去笃行、去感受这般永恒的美。
诚然,传统文化审美不是单一的符号移植和拼贴,它的内核里藏着东方智慧,需要我们对于中华审美精神与气质的深度挖掘,才能展现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是啊,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将传统文化作为表达自我态度的新方式时,国潮中加入的“新中式”风格,及其涉及众多领域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的各个方面,就有了广泛扎实的民众基础,也彰显我们对自身灿烂文明的自觉与自信。
从到,我与白老师20年光阴弹指,却在彼此心田里种下了永恒。至少,我们把追寻“美”的足迹留在了人世间。
年2月27日草于西溪云心阁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