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硕博毕业到县城去

在河观舆

出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月初,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一份名为《年遂昌县面向世界一流大学引进优秀毕业生入围体检人员公告》的公示名单,引发热议。

细心的网友注意到,这个24人的公示名单中,本科仅1人,硕博23人(其中博士4人)。并且其毕业院校在国内高校排行中,都属于佼佼者。比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颇具盛名。他们的岗位名称无外乎检验员、技术员、审计员、农技员等等,有的专业与岗位并不对口,值得注意的是,在4名博士中,除3位在县直部门工作,还有一位是来自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的陈博士,陈博士招聘岗位是乡(镇)、街道下属事业单位,岗位名称基层工作人员。

近期除了遂昌县这份人才引进名单引发争议外,还有“北大核物理博士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街道当城管”“清华女博士应聘长沙岳麓区一协警岗位”等新闻不时被曝出,后者经官方调查核实,系乌龙,所谓“清华读博”原是当事人“一厢情愿”单相思,其真实学历是毕业于山东一所二本学校。但,无一例外地却都搅动起社会舆论对高学历人才低就、硕博毕业生扎堆县城、学历内卷、人才浪费的担忧。

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叠加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正常的社会和市场运行秩序随时都会面临停摆的可能。

经济增速收缓,就业不景气,各行各业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素,一些即将毕业的学生倾向于选择依归体制,一则是求稳,二则是工作压力相对较小,节奏不那么快,加班少,整体生活还算舒适。甚或有的学生毕业后不找工作,选择待业在家,专职考公,一年考不上考两年,两年考不上考三年,把大把青春时间都用来复习准备公考。

无论是选择留在大城市独自打拼,还是扎堆县城体制内工作,从个体选择的角度来说,都没有问题,但是从社会整体资源投入来说,这种投入产出效率是极低的。常言道:人尽其力,物尽其用。一个博士的培养过程是漫长且艰辛的,除了个体的奋斗和努力外,来自于家庭、社会和国家财政支持,如果投入如此巨大资源和精力,他们毕业后不是流入与专业所对应的经济部门,不是技术性、生产性岗位,对社会整体财富创造并无助益,某种程度而言是一种资源错配。

当然,我们应该尊重个体选择的权利,名校硕博有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的自由。但问题是,又有多少人是被迫、无奈地被卷入其中?因为就业难、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不对口、大城市生活成本高,劳碌一生也看不到未来,进而心生厌倦,无奈选择“屈就”。

其实答案或多或少就藏在遂昌县人才引进名单中,之所以扎堆县城求职,实际上有部分专业的确是不容易就业,比如人文社科类的汉语言国际教育、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国际关系研究等,再比如理工类建筑与土木工程、资源与环境、地质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找不到与专业十分契合的合适岗位,硕博毕业后,也委实老大不小的了,难不成要居家啃老。

这也反映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国家经济社会不相匹配的问题,一些培养过剩的专业,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就业市场暂时无法容纳这一专业毕业的学生,但是学生的求职预期却被拔高,造成学生的职业期待与市场实际需求之间的落差。这个时候,高校就该相机作出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的调整。

硕博扎堆县城就业,这不是一个新话题,但结合当前的经济趋势和就业环境,却催生社会焦虑情绪。上世纪末,体制内兴起过一波下海潮,那代人捞到了改开后第一桶金,这才20来年的光景,现在的年轻人却纷纷选择依归体制,尽管是一些县城、乡镇基层岗位,也趋之若鹜,这究竟是进步还是退步?

时代的钟声响起!我仿佛听到空气中回荡着一个响亮的声音

“走!到县城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2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