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尾子二代中华鲟放归长江。新华社发
重庆北碚昔日捕鱼人今成“护渔员”。新华社发
图为武汉汉口江滩。新华社发
禁捕巡航保护长江。新华社发
武汉长江大桥早高峰川流不息。新华社发
生态屏障“护航”三峡本版图片均为新华社发
江水滔滔,满目苍翠。两年前,记者沿江而下,一路走过湖北宜昌、武汉、湖南岳阳等地,发现长江流域树绿水清,生态环境有了明显好转,但也感受到母亲河的病依然不轻。今年4月,记者在武汉期间,再次来到长江之上,看到江面波光潋滟,两岸干净整洁、灯火通明,犹如一幅画卷徐徐铺展。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有关部门和沿江省市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推动化工企业搬迁、非法码头整治、航道治理、湿地修复等,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财政部、生态环境部、上海市人民政府日前共同发起国家绿色发展基金,首期总规模达到亿元,重点聚焦长江经济带沿线的绿色发展等。
年,长江经济带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6.9%;长江三角洲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6.4%。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中,有10个省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年,长江流域水质为优。监测的个水质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占91.7%,比年上升4.2个百分点;劣Ⅴ类占0.6%,比年下降1.2个百分点。其中,干流和主要支流水质均为优。
年禁捕,保护长江母亲河
长江,是中华鲟等鱼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很多年前,每年洄游到长江上游进行产卵繁殖的野生中华鲟大概有多尾,但是到了年,这个数量就已经不到尾了。”中国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副所长李志远说,多年来,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野生中华鲟的产卵规模正在大幅下降。前些年,长江水环境恶化、过度捕捞、河道采砂等问题,也导致青鱼、草鱼等鱼类的产卵规模呈现下降趋势。
李志远介绍,虽然我国通过人工增殖放流、生态调度等方式,增加了中华鲟等种群的数量,但人工技术毕竟只是辅助手段,中华鲟自然种群是否会消失,取决于长江水生态、水环境的未来发展态势。所以,从长远来看,保护长江生物多样性,最根本的还是要靠修复长江的生态环境。
保护长江母亲河刻不容缓。
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有关部门和沿江省市加强协调配合,积极推进长江流域禁捕,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个水生生物保护区已自年1月1日起实现全面禁捕。
不仅如此,自年1月1日起,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大型通江湖泊(即“一江、两湖、七河”)等重点水域将实行10年禁捕。
专家认为,长江流域禁捕是贯彻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保护长江母亲河的重要举措。通过实施精准退捕,强化安置保障,加强执法监管,推进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和水域生态保护修复,有助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此外,在“一盘棋”的基础上,沿江省市也在积极采取多项措施,加快推进长江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
洞庭湖是长江“双肾”之一,曾频频干旱见底,生态功能退化严重。近年来,位于长江与洞庭湖交汇处的湖南岳阳大力开展禁砂、治岸、退养、截污、净水、转型等行动,让长江沿岸和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逐渐得到恢复,野生植物和鸟类品种也在持续增加。年,洞庭湖越冬水鸟超过24.6万只,创近十年之最。
去年4月以来,安徽省大力推进沿江1公里、5公里、15公里岸线分级管控措施,解决了一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今年一季度,受疫情影响,江西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任务进展较慢,对此,江西开展实地核查,对项目实施进展缓慢、矿山治理效果差、财政资金使用不规范的县(市、区)和项目进行重点督导……如今,一系列“断腕”“布新”之举正在给长江经济带带来新气象。
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
长江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经济社会大系统,构成独有的自然生态屏障。长江经济带集聚的人口和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均占全国40%以上,进出口总额约占全国40%,是我国经济中心所在、活力所在。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是不发展,而是要转变发展理念、改变发展路径,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位于长江“九曲回肠”石首段的一家临江化工企业,是当地的纳税大户,也是排污大户,严重污染问题多年难以解决,周围群众苦不堪言。年,环保部门对其开出多万元的长江流域“史上最大环保罚单”,倒逼企业关闭污染严重、难以改造的生产线,投入约1亿元引进行业最先进的治污装置,不仅解决了多年的污染问题,而且实现了转型升级。
近年来,长江沿江省市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出台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推动绿色发展。比如,湖北宜昌陆续关、转、搬多家化工企业,破解“化工围江”之困;江西将非法码头整治成效纳入市县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
“由于化工产业用水量大、运输需求大,历史上形成了沿江布局的特点。”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程大林说,破解“化工围江”、整治1千米以内化工园区和化工企业,对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江苏沿江8市都已经开展相关工作,目前摸排调查工作基本完成。
协同联动,走出一条新路子
浙江丽水遂昌县茶树坪村是一个海拔超过0米的小山村,距离县城有50多公里,靠良好的生态吸引了大量游客。然而,长期以来,尽管当地生态环境优美,但由于没有成熟的产业,村民们的收入很少。
近年来,茶树坪村的村民们办起了农家乐、种植生态稻米,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倍。
实现绿色发展,不仅要让产业变“绿”,也要让“绿”变产业。近年来,一些地方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安徽大学环境资源研究专家张辉建议,通过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全域旅游、大健康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等,厚植绿色优势,以提高“含绿量”来提高“含金量”,推动长江经济带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表示,更好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要从战略导向、制度安排、主体协同等方面入手,实现城市规划、功能产业、要素配置、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和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的协同,让基础设施连接起来、要素流动起来、生态保护联动起来。
“当前,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对长江经济带发展带来冲击,但长江流域一些地方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在持续兴起。”成长春说,生态建设、绿色发展形成的生态产业和绿色产业,在长江流域有不少成功范例,5G、人工智能等新基建也将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注入新活力、带来新机遇。
专家认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要坚定信心、咬定目标,苦干实干、久久为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刘坤)
本专刊学术指导:
董战峰(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管理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林震(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
周宏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