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韵遂昌皇甫冉曾山送客赏析9

曾山送客

唐·皇甫冉

凄凄游子苦飘蓬,

明月清樽只暂同。

南望干山如黛色,

愁君客路在其中。

——选自康熙《遂昌县志》卷一

寻迹

曾山,在县城西郊十里许,山势尖锐耸拔,雄伟壮观。一名尖山,又名文笔峰,为城西南之胜景。山上有寺名广仁院,宋绍兴年间建。昔日,进香者、揽胜者甚多。吴乐畈新实验小学操场左前方,一座山峰高耸其间,即是尖山。

注解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管子》:“夫齐,衢处之本,通达所出也,游子胜商之所道。”《古诗十九首》之十六:“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ii)

?飘蓬:比喻飘泊无定,唐温庭筠《过陈琳墓》诗:“曾於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宋杨万里《立春日有怀》诗之一:“飘蓬敢恨一年迟,客里春光也自宜。”(ii)

?清尊:亦作“清樽”。亦作“清罇”。高适的《寄宿田家》:“客来满酌清尊酒,感兴平吟才子诗。”

?黛:形青黑色的。王维诗:“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杜甫《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i)

?愁:形忧愁,愁闷。《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哀而不愁,乐而不荒。”(i)

?客:名旅居他乡的人。卢纶《送李端》:”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这里指皇甫冉送的客人。(i)

译文

忧伤的游子,常年漂泊无定。明月映在这酒杯之中,送别曾山,或许明月就不是同样的明月了。向南遥遥远望,群山连绵,暮色之中,群山显出青黑的颜色。迷迷蒙蒙,看也看不清了。为你忧心,因为你将要远行的路,就在这迷蒙之中。

作者

皇甫冉,字茂政,约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年)出生,卒于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年),润州(今镇江)丹阳人,著名诗人。先世居甘肃泾州。天宝十五年进士。曾官无锡尉,大历初入河南节度使王缙幕,终左拾遗、右补阙。10岁便能作文写诗,为诗人张九龄所赏识,呼为小友,赞其“清颖秀拔,有江、徐之风。”

皇甫冉于天宝十五年(公元年)考中进士第一(状元)。历官无锡尉、左金吾兵曹、左拾遗、右补阙等职。为避战乱寓居义兴(今宜兴),据说他所住村庄后来被称为皇甫舍(今属芳庄镇)。因奉使江表,病卒丹阳,享年54岁。

皇甫冉才华横溢,佳作颇多,留给后人的有《皇甫冉诗集》3卷、《全唐诗》收其诗2卷,补遗7首,共首。诗歌多写离乱漂泊、宦游隐逸、山水风光。诗风清逸俊秀,深得高仲武赞赏。《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卷,事见《新唐书·传文艺》、《唐诗纪事》卷二七、《唐才子传》卷三。其诗清新飘逸,多飘泊之感。

赏析

皇甫冉的诗的确是高人一等,不愧是能入《全唐诗》首的大家。对这首诗的点评,作者用“诗境与诗情兼优”的佳品来形容,其诗送别之情,离别之意,深情款款,跃然纸上。元代范德玑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chōng]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清代学者刘熙载《艺概·文概》再一次引申:“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诗能做到起承转合,一般来讲就是一首好诗了。皇甫冉的这首《曾山送客》可以说是起承分明,转合流畅,你看——起是“凄凄游子苦飘蓬”,开宗明义、单刀直入,只是一句话,就把漂泊的游子的那份凄苦,写得酣畅淋漓,直接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那份不舍和留恋。诗人的情感真挚,喷薄而出,起的深沉,起的大气。承是“明月清樽只暂同”,承者,承接也,更要舂容。什么叫舂容?舂容就是要有力、洪亮和从容,既要能承上,还要能启下。承上是对接游子的友情,化在两杯清樽美酒之中。此时,一轮皎洁的明月,映照在美酒当中,为送别之情掩上了淡淡的忧伤。明月在分别之际,往往代表了一种忧伤之情。就像“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一句,将愁思全部化在明月之中。然而在作者的眼里,此时美酒当中明月暂时是一样的,经此一别,明月也有两重天了,那时两个友人或许一个在天涯,一个在海角。诗中的一个“只”字,将友情无限的拉伸了,一种离别的惆怅,弥漫了全诗,一种对生命时光短暂的一种感叹以及朋友相聚的一份留恋写得动人心魄。

接着是转,转者,变化也,文喜看山不喜平。文章要起伏变化,跌宕有致而万变不离其不离其终。诗人眼光从明月酒杯之中离开,直接“南望千山”了,看到的是“千山如黛色”。向南遥遥远望,群山连绵,暮色之中,群山显出青黑的颜色。这句诗既写实,又写情,“千山如黛”本来是写出千山之绿意葱茏之盛,此处将对友人的那份情谊就如同这浓厚的“黛色”,说不清,也道不明,那么浓烈,那么厚重,那么深沉……一种离别的惆怅就如南面的千山一样意万重,又如黛色那么浓重,弥漫在两个友人的周围。最后是合,合者,结尾也。结尾要有韵味,更要意味深长,或点明主题,或其他联想,或耐人寻味。诗人一句“愁君客路在其中”,将读者的思绪从千山之中来到了友人的路途之上。友人即将隐没在“千山如黛”之中,那么怎么能看得清路呢?人还在眼前,可是担心已在远方,读到此处,情不自禁拍案击节……一切妙意,尽在其中。

四句诗,四个心境,各不相同,然而情意相贯,妙处横生。第一句写尽“游子之意”,第二句“明月暂同”,第三句“南望千山”,第四句“愁君客路”,看上去语语不同,其实是境境相连,第一句写对天下的游子之叹,第二句对着酒樽共月之叹,第三句南望千山如黛之叹,第四句牵挂友人迷途之叹。诗人将诗作的空间转换写轻松自如,同时将读者的思维也调动起来,随着时空的转换,将离别的思绪由眼前的清樽明月带往千山深处,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薄到厚,让每个读者都怀揣着沉甸甸的惆怅,久久不能散去。

皇甫冉有没有来过遂昌,还有在曾山送哪个友人,笔者不可考。但这首诗有两个争议,一是作者,有另一个说法是刘长卿所作;二是诗题,并非是《曾山送别》,而是《鲁山送别》。鲁山县位于河南省中西部,伏牛山东麓,据《读史方舆纪要》:“山高耸,回生群山,为一邑巨镇,县以此名。”而皇甫冉曾在河南为官,估计《鲁山送别》的可能性比较大。但是,我认为这并不重要。这首诗在康熙《遂昌县志》卷一当中有记载,以及《仙县风光——遂昌历代册水名胜诗选》也均有记载,权当皇甫冉真的来过遂昌,来过曾山,望眼遂昌的山山水水,遥想当年酒樽明月,也是明月相同地点不同罢了。

皇甫冉生活在安史之乱后,唐朝统治由盛而衰。处在此时此境,他所赋诗文,反映了安史之乱的社会状况。皇甫冉寓居义兴,对义兴的山山水水情有独钟,题咏颇多。有《荆溪夜湍》、《洞灵观》、《三月三日同义兴李明府泛舟》等著名诗作。如《荆溪夜湍》云:“惊湍流不极,夜渡识云岑。长带溪沙浅,时因山雨深。方同七里路,更逐五湖心。揭厉朝将夕,潺谖古望今。花源若许到,虽远亦相寻。”《洞灵观》云:“孤烟灵洞远,积雪暮山寒。松柏凌高殿,莓苔封古坛。客来清夜久,仙去白云残。明月开金篆,焚香人木兰。”《三月三日同义兴李明府泛舟》云:“江南烟景复如何,闻道新亭便可过。处处艺兰春浦绿,萋萋藉草远山多。壶觞须就陶彭泽,风俗犹传晋永和。更使轻桡随转去,微风落日水无波”。

皇甫冉所作诗句精玄微妙,《全唐诗》言他“天机独得,远出情外。”唐高仲武评他:“可以雄视潘(岳)、张(协),平揖沈(约)、谢(灵运)。”清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评他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诗作《巫山峡》更是名扬诗坛,其诗曰:“巫峡见巴东,迢迢出半空。云藏神女馆,雨到楚王宫。朝暮泉声落,寒暄树色同。清猿不可听,偏在九秋中。”该诗文词清丽,意境明朗,浑然天成,音韵流畅。刘禹锡过巫山时,见古人题诗千余首,独挑皇甫冉等四人的诗各一首为代表,而明代胡应麟则认为四首中皇甫冉的最佳。

借助这首皇甫冉的《曾山送客》,读破一个清逸俊秀的才子之心,感受一份清新飘逸之味,品一种生命飘泊之感,何乐而不为。

图文丨鲍宗武

编辑丨苏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875.html